1.“相机而教”说明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更具( )。
A.科学性
B.针对性
C.系统性
D.规范性
2.(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A.教育制度
B.教育管理
C.教育目的
D.教育评价
3.刘老师班上的学生小远总是偷拿同学的橡皮、铅笔等文具,刘老师问她:“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小远很羞愧地回答:“其实我知道这不对,可是我忍不住,这说明小运是缺乏( )。
A.道德意志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认识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4.下列不符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是( )。
A.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应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
B.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结果和效能评价
D.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在日常教学中,刘老师一边备课,一边兼顾同学们的纪律,谁在开小差他都一清二楚,这体现了注意的( )。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教育的特点。“相机而教”大意指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抓住看到的、遇到的事和物,进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父母总是对子女进行个别的、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其教育内容和方法能做到“相机而教”、灵活机动地进行,或根据孩子本身的需要调整教育活动,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和才能。故本题选B。
-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意义。C选项,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选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与题干不符。B选项,教育管理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实现教育目标,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与题干不符。D选项,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的价值判断,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C。
-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题干中小远总是忍不住的行为是个人的道德意志品质不够坚定。故本题选A。
-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和效能评价,C选项说法错误。A、B、D选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故本题选C。
-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配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题干中,刘老师一边备课,一边兼顾同学们的纪律,体现了注意的分配。故C选项正确。A选项,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B选项,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D选项,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