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面貌,其中提到“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这一描述( )。
A.说明工业化的环境日益优化
B.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确立
C.反映苏俄探索经济建设新路
D.与当时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2.柯立芝总统时期,政府给大企业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1922年起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工程局,制订行业法规;里根总统执政后,大规模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促进了经济复苏。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柯立芝繁荣”表明国家干预效果明显②罗斯福政府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③里根政府放弃国家干预,实行市场经济④经济政策随着时代调整服务于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社会保障及收入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 )。
A.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
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
4.慕尼黑会议上,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秘密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这一协定的签订( )。
A.使德国把矛头直接转向苏联
B.充分暴露了英法两国的软弱
C.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开始
D.使西欧获得了较长和平时期
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反映的是在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下,苏俄经济开始复苏,说明的是苏俄探索经济建设新路,C正确;选项A,当时苏俄的工业化环墙较为恶劣,A排除;选项B,斯大林体制的确立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B排除;选项D,材料未涉及同欧洲的对比,D排除;故本题选C。
-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和公共工程局,制订行业法规”分析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②正确;结合材料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干预,再到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的转变得出经济政策随着时代调整服务于经济发展,④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柯立芝繁荣”时期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①错误;里根政府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错误。故本题选D。
-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C正确;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故A错误;生产方式并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故B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故D错误。故本题选C。
-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满足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要求,充分暴露了英法两国的软弱,B项正确;《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并没有把矛头“直接转向苏联”,A项错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不是绥靖政策的开始,而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C项错误;《慕尼黑协定》签订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欧并没有获得较长时期的和平,D项错误。故本题选B。
-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多极力量的成长,根据题干信息“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A不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B不符合题意;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并非区域经济集团,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