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中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的结果的心理机能,此项的心理机能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如情绪,感觉等低级的心理学机能。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制约,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机能。比如,情感,观察等高级的心理机能。在维果斯基看来,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源中的过程。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转换的过程。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其中语言符号系统在人所特有的心理过程(即所谓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充当中介的作用。
三、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有四方面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其中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心理发展观,我们可以看到维果斯基的理论中,社会文化、语言符号系统是紧密分不开的。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源自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到历史规律的制约;(2)在个体发展中,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皮亚杰的概念VS维果斯基的概念
(一)皮亚杰自我中心的对比
1.前运算阶段的自我中心
前运算阶段孩子正处于学前期,这个阶段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征。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视角。
皮亚杰和巴布尔·英海尔德最初通过三山实验来研究年幼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绕着三山模型,从不同角度熟悉假山的模样,她可以看到山上有不同的物体。然后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山就放在桌子上。实验者绕着桌子将一个玩具移动到不同的地点,在每一个地点都要求儿童从一系列图片中选择最能反映玩具所看到的景象的图片。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经常选择他们自己看到的景象的图片而非玩具看到的景象的图片。
2.形式运算阶段的自我中心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会出现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是青春期的人明显的自我意识反映在他们的信念中便是他们自己,认为其他人对他们感兴趣,他们充斥着个人独特性和不服输。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类型的社会思想――假想观众和个人寓言。
①假想观众。假想观众指的是青少年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们自己那样对他们的行为特别关注。这一信念导致了过高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想法的过分关注,以及在真实的和假想的情景中去预期他人反映的倾向ε青少年会设想他们“在舞台上”,认为他们是主要演员,而其他所有人是观众。比如他们会认为别人会注意他几撮另类的头发;当一个青春期的女孩走入教室,她会想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她脸上,因此感到脸红。
②个人寓言。个人寓言指的是青少年相信他们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它是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中涉及的关于个人独特性和不服输的内容,具有个人独特性的青春期的人感觉,没有人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比如,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可能会认为,她的男朋友已伤害了她,但她的母亲可能不能体会她所受到的伤害。作为保持这种自我独特性自我努力的一部分,青舂期的人会设计充满幻想性的故事,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远离现实的世界中,个人寓言在青春期日记中经常出现。
(二)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之间概念的对比
1.皮亚杰提出的概念
①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②同化: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③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包括同化和顺应。
④顺应: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⑤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过程对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2.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历史理论涉及活动、工具以及内化三个核心的概念,重视个体和所处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活动:活动是心理建构的社会源泉,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活动。
②工具:工具与符号是心理建构的社会介质。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③内化: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