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1)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4、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避免失败的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5、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
6、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要素,但不是学习策略的全部。
7、麦基奇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调节;(3)资源管理策略。
8、迁移理论:(2)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论):贾德“水下击靶”实验,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格式塔的关系理论:学习迁移的重在于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
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等。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归类策略、纲要策略。
11、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12、知识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13、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应用变式的目的是突出概念的本质,分化概念。
14、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5、技能可以分为:①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如体育运动等;②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阅读、运算技能等。
16、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① 操作的定向阶段;② 操作的模仿阶段;③ 操作的整合阶段;④ 操作的熟练阶段。
17、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1)安德森: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2)加里培林: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18、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19、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问题解决具有三个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20、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理解问题又称明确问题,即形成问题的表征。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
22、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3.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24、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