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
问题 | 含义 | 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 |
基本 成分 | 一是初始状态,二是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 ||
分类 | 有结构的问题 | 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 |
无结构的问题 |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也不容易找出解答线索 | ||
问题解决 | 含义 |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 |
分类 | 常规性问题解决 | 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 |
创造性问题解决 |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 ||
特点 | 问题情境性 | 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而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 | |
目的指向性 | 有目的指向的活动,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 ||
操作序列性 | 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而不是单一的心理操作,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 ||
认知操作性 | 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 | ||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 发现问题 | 问题解决的开端 人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知识经验越丰富,求知欲越强,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 | |
明确问题 | 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 ||
提出假设 | 问题解决的关键 | ||
检验假设 | 方法有两种: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 ||
策略 | 算法式 |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 |
启发式 | 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类比法 | ||
影响 因素 |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已有知识经验;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5)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与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 (6)情绪状态 | ||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
【示例】
1.【单选】某学生知道橡皮擦可以用来擦字,却想不到它也可以用来擦磨砂的运动鞋面。这种现象属于( )。
A.原型启发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功能固着的内涵。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只知道橡皮擦可以用来擦字,却想不到它也可以用来擦磨砂的运动鞋面,是功能固着的表现。故本题选C。
2.【判断】理解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
2.【答案】×
【解析】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是提出假设。故本题错误。
3.【简答】简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3.【参考答案】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