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它的前世。它除了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以外,还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要说来源,它更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并且在当时当地就已经详细的诉说教育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全文不过1200多字,但教育思想面面俱到,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瑰丽的珍宝。就我们所熟知的其中一个方面的教育原则直至今日仍然是符合时代要求,不断传承。比如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预时孙摩原则、教学相长原则、藏息相辅原则等等。除以上这些熟知的部分,还有很多你所不知的经典性论著。
就拿开篇之句而言,用一些格言式的语言高度诉说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除我们知道的君子欲化民为俗,其必由学反应的是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外,更想不到的是经常朗朗上口传送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首次出场是在这里论述,主要强调人就像美玉一样生下来有光泽,但需要后天的教养雕琢之后才能成才。同样是强调国家要在人才的培养上有所侧重。
再有对于教育制度上也有所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两句话意思为: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通过现代的解读更能充分说明其思想对近现代以来的学制有了很深的渊源,古人在对教育上的思考也是由来已久。并且还充分说明年级制是如何在什么时节进行展开,虽没有现在那么的科学依据,但是也充分体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的智慧结晶不可多得。
总之,学记中有许多蕴藏的宝贵财富,以我们现在的思想来看仍然能挖掘出新的内容来,每一次诵读都能体会古人的智慧不可多得。关于教育、学记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再次深入体会,更好的为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做出贡献。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