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1.【参考答案】
①何不?
②形体容貌。
③消失。
1.【解析】
①本句大意:何不记述下来?“盍”是“何不”的合音。
②本句大意: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形容:形体容貌。
③本句大意:大概到了这里各种感觉都没了,各种顾虑都消失了。冥:消失。
2.【答案】B
【解析】例句:以:连词,表修饰,可不译。本句大意:柳宗元(字子厚)被贬到那里居住,深入探寻山水打发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A 项,以:介词,可译为“凭借”。本句大意: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能有新的收获,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B 项,以:连词,表修饰,可不译。本句大意:亲手抄录下来,计算着日子去还书。 C 项,以: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本句大意: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D 项,以:介词,可译为“用来”。本句大意: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故本题选 B。
3.【参考答案】
它们的悬崖山洞并不是不秀丽好看,而是愚蠢的和尚雕凿了许多仙、佛的石像,低俗的读书人在上面刻画自己的名字和诗辞,就像疮疤一样惊心入目。
【解析】文言翻译需要抓住语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注意翻译“凿”“镌”等动词。凿:雕凿。镌:刻画。注意翻译“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这一双重否定句。
4.【参考答案】
这篇游记不侧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借游抒怀,将重点放在心得体会的阐发上:一是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
作者认为雁荡山是“兹山不可记也”的原因:雁荡山幽深奇异,险峻陡峭,奇怪、诡异的形状,实在是又大又多。这座山的容貌、石壁的颜色,和那些号称名山的山都是相同的,如果将他雕绘出来,那么就和别的山没有什么区别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做题时要注意理解全文大意,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参考译文】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过了两天才回来。古迹多是荒草、灌木,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颜色,是这之前我所没有见到过的。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记述下来?”我说:“这座山不可记述。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凉偏远地方的一个山包一道沟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贬到那里居住,深入探寻山水打发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像这座山,则是浙江一带西边的山和东边的海相连接围绕,幽深奇异,险峻陡峭,奇怪、诡异的形状,实在是又大又多,想要把它雕绘出来还追求和这山一样,则山的容貌、石壁的颜色,和那些号称名山的山都是相同的,无法区别哪种是这座山的岩石沟壑了。”
但是我自己从这座山的体会,有两点。在这之前所见到的,比如安徽桐城的浮山、金陵的摄山、临安的飞来峰,它们的悬崖山洞并不是不秀丽好看,而是愚蠢的和尚雕凿了许多仙、佛的石像,低俗的读书人在上面刻画自己的名字和诗辞,就像疮疤一样惊心入目。而只有这座山保存了太古时期的容貌颜色直到今天,又崖壁耸立上千仞,人不能攀援,又所处偏远,富贵、有能力(改造它)的人没有机会来到这里,就算来了也不能久留,无法聚集工匠建造房屋来为自己标榜扬名,所以这座山始终都没有受到愚蠢的和尚、低俗的读书人的雕刻、开凿。再者,凡是山川明媚的景致,能使游人欣然快乐,而这座山岩石深远、崖壁陡峭,仰头观望、低头俯视的时候,严肃恭敬平静正直的心,不觉自己就跳动了。大概到了这里各种感觉都没了,各种顾虑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基于这两点,则品德完美的人坚守自己的操行、经历世事的学问,圣贤成就自己成就万物的方法,都能够体会到了。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